English

开启文明的生态视角

2000-07-26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《生态文明论》

湖南教育出版社

1999年8月第1版定价:16.20元

生态保护,比一般的环境保护更强调科学性和人本位,很快就成为世界环保的新潮流。在1992年联合国召开的世界环境保护和发展会议上,美国、瑞典等国进一步提出建设生态循环城市、建设生态圈的概念。此后,建设生态圈,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字眼正式写进了联合国环保会议的所有文件中。我国环保界根据自身国情,于1994年便就如何通过生态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进行了研讨,一致认为生态保护是关乎国家根本利益的大事。近年来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也使更多的人意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。湖南师范大学校长刘湘溶教授在长期研究生态问题的基础上,提出了“生态文明”的概念,在他的著作《生态文明论》中,详尽阐述了其涵义,描述了它的建设前景,从一个全新的视角——生态的角度审视和探究人类文明的各个方面。记者目前就本书提出的一些问题采访了刘教授。

记者:近年来,环境问题比较突出,沙尘暴、缺水、气候异常等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,不论是专家、媒体,乃至普通民众,对环境保护都提得比较多,但是,您在书中提出和使用的“生态文明”这个概念似乎还并不广为人知,您能简单地说明一下它的含义吗?

刘教授:要了解“生态文明”的含义,必须首先明确什么是“文明”。“文明”是一个很难界定的概念,近代以来学者们的看法主要有以下三种:一是认为“文明”等同于“文化”,是指由人类所创造且影响人类的一切;二是认为文明仅是文化在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,马克思的“一部文明史也就是有文字记载的历史,是一部阶级斗争的历史”是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;三是把“文明”当作于蒙昧、野蛮相对立的概念,是反映社会进步程度的范畴,指的是人类创造的积极成果。摩尔根的《古代社会》,恩格斯的《家庭、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》都曾在这个意义上使用“文明”一词。我认为上述观点都有一定道理,分别从不同的方面揭示出文明的特点,这也正说明了“文明”一词内涵的丰富。我在《生态文明论》中把“文明”定义为“人类特有的和唯一的存在方式”,人类正是以文明的方式存在于自然界,而其他动物则以本能的方式存在于自然界。文明发展到今天,共经历了三大形态:采集渔猎文明、农业文明、工业文明。工业文明的成就令人瞩目,但是它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是巨大的,最集中的一点就是引发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。如果按工业文明的逻辑走下去,结局只能是文明的毁灭。面对这种现实,我们必须进行文明形态的转换,用“生态文明”来代替工业文明。所谓生态文明,是一种继工业文明之后的高级文明形态,它不是对工业文明的全盘抛弃,而是对后者的积极扬弃,生态文明不仅追求经济、社会的进步,而且追求生态进步、追求人类与自然、经济社会与生物圈的协同进化。这一切均是在人类有意识、自觉的努力下完成的,它带来人类价值观念、行为方式、文化表达的全方位变革。

记者:我发现您关注的问题比较深入,从一般意义上的生态环境保护到思维方式、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生态化,您都作了详尽的论述,但是,中国现在处于工业文明尚且不够发达的状态,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,您认为在当前提出“生态文明”有什么现实意义,会不会为时过早?

刘教授:当然,你所说的中国的现状是不可否认的,但正因为如此,才更需要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倡议,我甚至认为这个问题的提出为时已晚,如果我们早一点起步,我们可以少付出一些代价。建设生态文明既是未来的课题,又是现实的课题。我在书的第一章中说过,推进生态文明,既是历史的必然,又更应当是我们的自觉抉择,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,生态文明的进程已经在我们的身边发生。把历史的必然转化为主体的自觉,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,少受损失。实际上,我们已经在做这件事了,早在1992年世界环发会议以后,我们就出台了21世纪多样性保护计划;最近,西部大开发中又提出“退田还草”、“退田还林”的政策,从淮河的治污到长江中上游天然林的禁伐,从“废物”的再生利用到绿色消费的倡导,从ISO14000认证到森林旅游的勃兴……这些都表明我们正在建设生态文明,生态文明离我们并不遥远。

记者:您在提出“生态文明”的概念并加以论述的同时,也十分重视它的实现方式和实现过程,书的第七章“从精英到大众”中,您提出,环境保护要真正落到实处,达到预期的效果,有赖于广大群众的参与,并且您还提到该如何调动广大群众建设生态文明的积极性、主动性。那么,您认为应该怎样来实现“生态文明”呢?

刘教授:实现生态文明要从两方面入手。一是在实践上毫不犹豫、坚定不移地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,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环境优化、人口控制、资源保护。二是以人为本,培育和强化广大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、生态文明观念、生态文明思想,这一点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十分艰巨。其实,实现生态文明,每个人都是可以有所作为的,如果做好了,每个人都是实实在在的受益者。让我们从自身做起,从本职工作和日常生活做起吧!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